top of page
HPHI_EDUCATION

催眠簡史—從前世追溯到當代療癒 催眠療法的演變之路

催眠與前世回溯的歷史源流


要了解前世回溯,必先了簡催眠及前世回溯的簡史。催眠術是一種古老的治療方式,源遠流長,不僅在西方,也在東方有著悠久的歷史。在古埃及、中國、印度等地,都有人使用催眠治療各種疾病,但因缺乏科學化實證,其成效存疑。直到 19 世紀,隨著西方醫學的發展,催眠術逐漸被正式納入醫學領域。


催眠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時期。在古希臘、古埃及、中南美洲和中國等地,都有使用催眠術的記載和方法。古人將催眠術視為神恩,認為進入出神狀態有利於神的力量進入人體,驅逐邪惡的力量。催眠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豐富多彩,體現了人類對心靈和身體健康的不斷追求和探索。


在中國,祝由術可視為一種催眠的實踐。自上古以來,巫術與醫術不分,祝由術一直至晚清不絕,歷久不衰,盛行數千年,並早載於《黃帝內經》之中。當中「祝」便有咒之意,而「由」之原由,祝由就是就是祝福之原由,通過祝說病之因來治人之疾病,有用符咒治病之意。在現今的醫學系統裡,人皆知「符水」不能治病,通過「飲符水」而治病是一種心理作用。



催眠術的早期探索


催眠術在現代的發展可追溯到 18 世紀末期。奧地利醫生弗朗茲.安東.門德爾(Franz Anton Mesmer)提出的「動物磁學說」,被視為是現今早期的催眠形式,如在 1784 年,Mesmer 的學生 Puysegur 治癒了一個 23 歲農民。Puysegur 觀察到病人進入類似睡眠的狀態,在這個一如︰「Trance」(半睡半醒的恍惚狀態)的狀態下,農夫只能聽到醫生的話,聽從醫囑,而在治療後無法回憶過程。Puysegur 稱此為「人工夢遊狀態」,認為此狀態有特殊療效。


若想專研此段歷史,有一本書很值得去看。書名是︰《催眠術與法國啓蒙運動的終結》(Mesmerism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France),作者是羅伯特·達恩頓,而出版社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。達恩頓是牛津大學博士,也是哈佛大學的教授。在書中,他引用了很多當時社會上的一手資料,提出了催眠如何影響當代的法國皇室,更成立了專研究和調查催眠與天文現象的皇家學會,盛極一時,亦間接促使西方的法國啟蒙運動,將催眠進一步擴展至日後科學化的層面。



催眠進入現代醫學領域


及至 19 世紀初,催眠超越了動物磁力學(Mesmerism)的神秘色彩,開始進入暗示為主的心理學範疇。在 1837 年前後期,英國外科醫生伊利奧特森(John Elliotson)將催眠用於手術麻醉,發現可治療歇斯底里等精神症狀。


1843 年,英國布萊德醫生 James Braid 在 ”Neurypuology” 一書中指出︰催眠非「動物磁力」造成,而是一種主觀心理的影響。Braid 用希臘語 ”hypnos”(睡眠)創造了「催眠術」(hypnotism)的詞彙,故他亦被稱「現代催眠之父」。他用生理學角度解釋催眠為半睡眠狀態,集中眼睛凝視物體可造成疲勞而引發催眠。他結合凝視與暗示,成為第一個用嚴謹實驗研究催眠的人。


19世紀中葉,法國神經學家 Jean-Martin Charcot 在巴黎 Salpêtrière 醫院開始系統地研究催眠。他將催眠引入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中,被視為現代催眠學的奠基人。Charcot 定義催眠是一種神經生理學現象,並區分三個催眠階段:

第一階段-催眠期:由輕微的肌肉鬆弛和困倦開始,眼皮下垂,對外界刺激敏感度降低。

第二階段-催眠期:肌肉完全鬆弛,難以用言語或身體接觸喚醒,出現催眠性的幻覺和妄想。

第三階段-催眠期:肌肉完全麻痺,如彷彿進入深度昏迷,但仍保留下肢的肌肉反射。


Charcot 認為每個階段都反映特定的生理機制,並可通過身體徵兆觀察判定催眠深度。他還注意到催眠可緩解某些歇斯底里症狀。

Charcot 將催眠引入 Salpêtrière 醫院的臨床實踐,開始治療歇斯底里、神經痛和身心疾病。他亦訓練學生如 Pierre Janet 進行催眠研究。Charcot 的工作奠定了催眠在醫學領域的地位。



在1847年,印度執業醫生 James Esdaile 開始使用催眠鎮痛施行手術,並成功完成了超過1000多宗手術。1882年,法國神經學家 Charcot 成立神經學診所,佛洛伊德曾是該校催眠學生。在1880年代,南錫學派(Ecole de Nancy)等開始提倡將催眠應用至心理及精神病學層面,開始受醫學界之重視,並視為是一種非入侵而安全有效的手段。


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催眠探索


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 (Sigmund Freud)是將催眠引入精神分析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。弗洛伊德初期研究即運用催眠治療法。他學習 Charcot 的催眠誘發法,並採用催眠作為探索無意識的工具。弗洛伊德發展出運用催眠激發回憶、揭露被深層壓抑的童年記憶與衝突的「迴避法」,奠定日後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。


但弗洛伊德後來認為催眠法有其限制,如病患往往難以進入深層催眠,或清醒後失去催眠時的回憶。1896年後,弗洛伊德逐漸放棄催眠治療,轉而發展出讓病人躺在 Couch 自由聯想的 talking cure,即日後知名的精神分析治療法。


雖然弗洛伊德放棄使用催眠,但他運用催眠得出的關於潛意識和童年經驗的洞見,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形成有深遠影響。催眠為弗洛伊德提供了探索心理隱秘的重要途徑。



自 19 世紀始,英國醫生詹姆斯·布雷德(James Braid)將催眠術引入現代醫學,研究出了許多催眠治療方法。20 世紀初期,法國醫生艾米爾·康貝(Emile Coué)提出了「自我暗示法」,這被認為是現代催眠治療的重要奠基之一。到了 20 世紀初至中期,催眠術逐漸被精神分析學所取代,但催眠仍被應用於治療壓力、焦慮和睡眠問題等方面。現代的催眠術已經發展出了多種不同的技術和應用,例如︰自我催眠、催眠減肥、催眠戒煙等。


儘管催眠術的科學性和效果仍存在爭議,但它仍然是一種受到許多人關注的治療方法。現在,催眠術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心理治療方法,常用於處理壓力、焦慮、失眠、恐懼症等症狀。我們亦可在不同的學術研究中找到催眠與不同心理疾病的關係,如︰心因症、腸易極綜合症(IBS)、前世回溯等。



20世紀催眠理論與技術的發展


20世紀,Mitlon Erickson 和 Dave Elman 等人開始發展催眠術,並創造新的催眠技術。Mitlon Erickson 在 60 年裡,平均每天醫治十四病人,而 Dave Elman 則發明了快速催眠技術。 20世紀中期,美國精神科醫生米爾頓·艾力克森(Milton Erickson)將催眠引入心理治療領域,開創出獨特的艾力克森催眠法。艾力克森催眠法強調以病人為中心,根據個人需求量身設計催眠過程。艾力克森會利用病人的興趣、生活經歷和言語模式進行催眠導引,建立良好的治療聯盟關係。相較於 Charcot 標準化的三個催眠階段,艾力克森催眠法更注重個別化。艾力克森相信每個人都能進入催眠,重視催眠過程中無意識心理的溝通。艾力克森將催眠運用於治療抑鬱、創傷後心理疾患等,並治療了上萬位病人。他開創的催眠治療法體現更大的人文關懷,使催眠深入臨床心理學與心理治療領域。艾力克森催眠法至今仍廣泛運用於疾病治療、勵志訓練等領域。它開拓了催眠在心理治療上的廣闊應用與發展空間。


從1990年開始,催眠術開始流行,百花齊放。在台灣,有一本名為「前世今生」的書,介紹了以催眠方式到地府尋找已逝去親人的經驗。然而,催眠術的科學性和效果仍存在爭議,因此人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,不要被迷信和神秘主義所影響,要學會活在現在,展望將來。


相較西方催眠術的發展歷程,中國古代也存在著獨特的催眠實踐。例如祝由之術,是古代巫覡用以治病驅邪的催眠術法。祝由會持符作法,使病人進入催眠狀態,然后給予暗示治療。另外還有符水,是古代術士利用特殊符咒充能水後,讓人飲用,達到催眠安神鎮靜的效果。符水結合催眠和安藥療法,可見中國古代對於心理調節的巧妙運用。


這些古老的催眠實踐與西方催眠發展脈絡不同,更多建基於民間信仰與巫術基礎上。它們反映了中西方在催眠技法與應用理念上的差異與發展特色。


當代催眠療法的應用


近年來,隨著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,催眠治療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日趨廣泛。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的治療方面,催眠可幫助患者面對和放下創傷記憶。催眠可以減輕夢魘、憂鬱等 PTSD 症狀。在睡眠障礙治療方面,催眠輔助睡眠管教可改善失眠和睡眠品質。


催眠也能治療夢遊症等睡眠相關疾病。在精神疾病治療方面,催眠常應用於憂鬱症、焦慮症等。它能舒緩症狀,並結合認知行為治療。當代催眠治療強調科學性和標準化,如如收集生理指標等客觀資料。同時,個人化的催眠方案也備受重視。隨著自我催眠的普及,催眠治療的應用範圍將更為擴大。



催眠術的原理多通過暗示、語言、聲音和其他感官刺激來誘導人進入催眠狀態,這種狀態下人的意識和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的事物上,可以輕易地接受暗示和建議。催眠術可以幫助人們改變行為、習慣和信念,進而改善自我形象、戒除惡習、增強自信等方面。催眠術的效果因人而異,需要有專業的醫生或治療師進行操作,並且需要在適當的環境下進行。


催眠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的洗禮,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心理治療方法。催眠術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曲折和挑戰,但是人類對催眠術的探索和研究仍在不斷地進行,相信未來催眠術會有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應用。


Comentarios

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bottom of page